澳洲懷孕、產檢、生產、住院過程全紀錄:公立醫院經驗分享!

澳洲懷孕及生產|完整記錄

在澳洲生活多年,終於也經歷了懷孕生產的情況了,對於初次在澳洲懷孕生產的人來說,或許會覺得有些緊張甚至擔憂,但其實在體驗過完整的過程後,發現在澳洲生產也不是很難的事情。

以下就詳細地依時間順序記錄了在澳洲從懷孕、產檢、生產至產後住院等實際流程及經驗談,希望能對有一樣情況的人能有所幫助!


1. 懷孕及產檢

在澳洲發現懷孕後,都需要先預約家庭醫生(GP)進行初步確認,GP 會安排必要的血液檢查和超音波等,之後就是開始按時產檢了。

澳洲產檢的方式分成3種,包括公立醫院產檢私立醫院產檢醫院及GP共同產檢(僅重要週數在醫院,其餘在GP),可自行選擇,公私立醫院產檢都是助產士為主,GP的話則是家庭醫生

至於澳洲的產檢、超音波次數,相比起台灣來說,真的少非常多(所以第一胎心臟要夠大顆),只有重要週數有較詳細的檢查,平常更多時候都只是檢查一下血壓、體溫、情緒、生活狀況而已,例如整個孕期超音波才照3-4次左右,所以除了重要週數外,很多時候的產檢都沒有什麼特別感覺,甚至常常覺得有點浪費時間,因為真的就是很基礎的檢查而已,澳洲就是走一個非常自然的路線。

除了確認產檢方式外,GP也會幫你預訂在重要週數產檢及生產的醫院(需要家庭醫生寫轉介信),可以自行選擇預訂公立或私立醫院,主要差別如下:

醫院 公立醫院 私立醫院
費用 免費(須持 Medicare 卡) 高昂,需私人保險,自付部分費用視保險而定
醫生選擇 輪值的醫生及助產士 可指定醫生及助產士
服務 基本服務,依照標準流程 更多個人化服務,例如單人病房、高級餐點等
分娩方式 自然產與剖腹產都有,但以自然產為主,僅緊急狀況能剖腹 可自行決定自然產或剖腹產,能預約日期剖腹
等待時間 不論是產檢、生產等通常需較長時間 檢查及服務時間更靈活,等待時間短
適用族群 預算有限或沒有私人保險的家庭 希望享受高品質服務且有私人保險的家庭

※私立醫院的費用可以差很多,整個孕期(產檢+生產)扣除保險給付後實際支出約$3000至$8000不等,但要看醫院及私人保險內容而定,且有個最重要的點,就是澳洲私人保險的懷孕相關給付,通常都要至少已經投保1年以上,也就是說發現懷孕才投保就來不及,如有懷孕計畫,建議及早準備。

我們最後是決定在「公立醫院」生產,原因是我們的居住地區可以預訂「Mater Mothers' Hospital」生產(公立醫院都有劃分責任區,不能跨區),這間是布里斯本評價最好的公立醫院,且剛好跟私立醫院共享同棟建築,算是很大程度減少了我們對設備、品質、服務的擔憂,且費用差很多,就決定試試看啦!

澳洲產檢日程表

(這是澳洲產檢時間表,產檢的頻率會從約每4 週一次逐漸增至每2週一次,如果有發現異常情況,會再被要求做一些額外的檢查,基本上醫院寫的內容已經很詳細,包含何時抽血、超音波、打疫苗等,都是按流程進行就行)

澳洲產檢GP

(我們選擇的產檢方式是醫院及GP共同產檢,原因是有長期配合看診的GP家庭醫生,且GP離家裡較近,對日常檢查來說已非常足夠,此外,重要週數仍然會至醫院檢查, 所以也不必太擔心)

澳洲產檢助產士

(或許有人會覺得醫院是由「助產士」而非「醫生」進行產檢而會有些不安,雖然助產士並非醫生,但我覺得他們對生產的知識、經驗甚至要高於很多家庭醫生,因為真正要接生的是這群助產士而非家庭醫生,所以我們都覺得跟助產士互動的過程中反而學習更多,相比GP,我們都更期待到醫院給助產士產檢)

澳洲產檢超音波

(有些週數會有較完整的超音波檢查(例如第12週左右的NT超音波、20週左右的MS超音波等等),跟在台灣每次產檢都有超音波不同,很久才能看到寶寶的樣子,都會特別期待,但要注意超音波檢查房裡面是禁止拍照的,不過結束後醫院會將檔案上傳並給孕婦一個連結,可自己下載照片及影片)


2. 引產及催生

一般的狀況下,大家不一定會經歷這步驟,我們是因為寶寶到了41週還沒出生,只要是在41週還沒出生的嬰兒,醫院會在41週的第1至4天內主動聯絡,並進行引產(催生)的動作,總之考量到嬰兒安全,並不會讓生產日拖到第42週。

引產方式共3種

  • 剝膜:輕輕分離子宮頸和羊膜,刺激分娩。
  • 球囊擴張:將小球囊插入子宮頸內填充液體,幫助子宮頸擴張。
  • 催產素藥物:透過靜脈注射藥物,促使子宮收縮。

1. 剝膜

這三種方式並不會同時施作,而是依序進行,也就是說會先用最自然的「剝膜」刺激分娩,盡量讓身體自然產生陣痛進而生產,此外,只要孕婦同意,這方式其實在39週以後就能夠到醫院由助產士執行。

澳洲引產催生-剝膜

(剝膜刺激由助產士執行,整個過程大概就10分鐘而已)


2. 球囊擴張

在「剝膜」的方法無效以後,才會開始使用「球囊擴張」的方式,像我們就是在做了「剝膜」之後,醫院叫我們回家休息48小時並看看狀況,如果有陣痛就能開始生產,但我們並沒有成功,所以在48小時後,才再次到醫院報到並執行下一個催生方式「球囊擴張」。

「球囊擴張」就是將子宮頸強迫打開的方式,因為強迫打開後,就可能隨時會引發陣痛,所以做這步驟時,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在醫院等待,要的話醫護人員會先幫忙預約床位,但他們通常更建議先回家等待12小時候再到醫院檢查。

澳洲引產催生-球囊擴張

(不論是決定做「球囊擴張」後就開始住院,或者回去等待12小時再返回醫院,從這次回到醫院開始,醫院就會叫你準備好住院跟生產需要的物品,不外乎就是大人及嬰兒衣物、尿布、身分文件等等,醫院會提前給一張清單,照著準備就好)

澳洲引產催生-球囊擴張

(做「球囊擴張」的時間很快,大概半小時內就能結束,我們雖然一開始有預約住院,但當天跟醫生討論後,決定還是先回家待12小時,在這段時間都沒有陣痛(如果有陣痛可以提早回醫院),再次回到醫院後,由助產士做檢查時,發現子宮頸還開的不夠,所以直到第18小時左右才拿出球囊)

澳洲引產催生等候病房

(這時住院的地方是「等候病房」,並不是產房,但環境比想像中的好,是單人病房、獨立衛浴、且有家屬的簡易床位,還能夠無限次免費點餐(僅限孕婦,家屬需自費),助產士大概每2至3小時會進來檢查胎兒心跳、孕婦狀況等)

澳洲引產催生-球囊擴張

(我們在拿出球囊之後,雖子宮頸口有打開,但由於還是沒有陣痛,所以繼續在這病房等待,這時如果有陣痛就會被送進產房,但像我們是還沒有陣痛,所以醫院會讓有緊急狀況(例如已經陣痛後期)的產婦優先進入產房,像我們又在「等候病房」多等了約15小時,才被送進產房,只能說終於體驗到澳洲公立醫院要長時間等待是什麼感覺了)


3. 催產素藥物

接著就到最後一個步驟了,也就是施打催產素藥物,就是俗稱的催生針啦,打完以後子宮就會開始收縮,孕婦也會很快感覺到有陣痛了,再等到子宮頸打開至約10公分時,就能正式進到生產過程了。

澳洲引產催生-施打催產素

(我們直到被送進產房時,都還是沒有自然陣痛,所以就執行最後一個催生步驟「施打催產素」,之後就是在產房等待子宮頸口開至10公分的漫長過程了,醫生說一般來說第一胎都比較久,約需要花12至36小時不等,我們自己是花了大概24小時)


3. 生產當下(自然產、剖腹產)

在公立醫院生產,都是會以自然產為準則,只有到萬不得已(例如胎兒有風險)的狀況時,才會進行緊急剖腹產,不像私立醫院能夠提前預約時間自己進行剖腹產,以下就分享生產當下的全部過程:

澳洲公立醫院生產

(在懷孕期間,只要陣痛發生,就是到「Mater Mothers' Hospital」的5樓「Pregnancy Assessment Centre」就對了(各醫院都有類似單位),如果是陣痛初期,可能會被要求回家等待,只有到中後期後他們才會讓大家到產房準備生產,我們是狀況比較特殊,因為是走催生的模式,才能整個過程都在醫院裡)

澳洲公立醫院產房

(產房比想像中寬敞很多,單人房、有獨立衛浴、設備齊全,還有看到大浴缸,是給想在水中生產的產婦使用的(須提前做更多檢查及預約),澳洲很尊重產婦意願,舉凡燈光亮度、音樂、娛樂、分娩姿勢、伴侶陪伴與否等等,都可提出要求,就是盡量讓產婦在最舒適的狀態下生產)

澳洲生產監測
澳洲生產助產士

(跟「等待病房」不同,在「產房」時就會隨時監測胎兒心跳、產婦身體數值了,且助產士會全程待在旁邊,有需要任何協助都能隨傳隨到,有任何異常狀況,醫生也會隨時進來檢查,由於公立醫院是輪值的,像我們整個陣痛時間大概有24小時,所以已經遇到4個不同的助產士了)

澳洲生產無痛分娩

(隨著陣痛的頻率、強度增加,如果不舒服可以選擇笑氣(Nitrous Oxide)、硬膜外麻醉(Epidural),硬膜外麻醉就是俗稱的無痛分娩,像我們在陣痛約12小時左右,在嘗試笑氣還沒辦法舒緩後,就要求施打無痛了,助產士還說她蠻能忍耐的,因為看數據應該早就非常痛了才是,哈!)

澳洲生產助產士

(陣痛過程中如果有發現數值異常(例如胎兒心跳下降),產房的助產士會通知其他輪值中的醫生及助產士,在一兩分鐘內會全部到病房進行討論、複檢、判斷,房間內突然被塞滿,說實話會還蠻緊張的,不過好險沒事)

澳洲生產接生

(終於到了這時刻!子宮頸已經打開約10公分,這時醫生跟助產士團隊都會到產房準備做接生,但我們的狀況是,胎兒還是沒有往下移動,在多嘗試了一小時後,由於判定胎兒或許會有風險,於是建議我們改成剖腹產,會有醫生詳細解釋風險及各種狀況,讓我們都能清楚知道細節)

澳洲生產剖腹
澳洲生產剖腹手術室

(由於接下來就算緊急狀況,可以感覺得出來大家動作都變得很緊急,但這樣反而讓我們安心,產房離手術室很近,大概花費1分鐘就到了,手術室的麻醉師、醫生、護理師等也都接到通知並做好準備了,我們真的是進去手術室後大概2分鐘內就馬上開刀了,雖然緊急,但大家都很專業,也一直讓我們知道狀況、幫助我們放鬆等等)

澳洲生產剖腹
澳洲生產手術室

(剖腹手術過程大概10至15分鐘而已,終於贏來我們家的小生命!整個團隊的人都超級友善,還幫我們拍照記錄,接著媽媽會進行縫合手術,爸爸這時可以跟著護理師看嬰兒狀況,他們會先做基本檢測並施打疫苗,直到穩定後就會讓嬰兒跟媽媽見面)

澳洲生產

(澳洲從嬰兒出生後,就待在媽媽身邊了(跟台灣集中在保溫室不一樣),且澳洲很重視讓新生兒跟媽媽有皮膚接觸(Skin to skin),至少要在媽媽身上一小時以上,會讓新生兒感到安心,且有些嬰兒也會試著學習喝母奶了,這算是跟台灣很不同的文化)


4. 產後住院及出院

在生產後當然就是要住院了,公立醫院通常安排 1-3 天的住院時間,也有可能會需要待更久的天數,要視分娩方式和產婦恢復情況而定,以下分享我們完整的住院過程:

澳洲產後住院病房

(之前從等待病房至產房,都是單人房的空間,但在產後住院時,就會送到雙人房了,這裡可能就跟私立醫院有所不同,不少私立醫院是連產後住院時都還是單人房,且聽說餐點也非常高級,能得到更舒適的休息環境)

澳洲公立醫院產後住院

(在產後住院的期間,算是整個過程中我覺得「公立醫院」最不人性的地方,那就是有規定伴侶的陪伴時間,跟在待產、生產的過程中都能一直陪在媽媽身邊不同,在產後移至雙人病房後,就規定只有在早上6點至晚上8點能陪伴,也就是說不能過夜,我們生完大概是晚上9點,已經超過規定時間,所以我就只能在確定她入住病房後就離開,但剛生完真的很虛弱,所有媽媽們卻都要獨自過第一個夜晚(想像一下剛剖腹完還要晚上自己餵奶跟照顧小孩…),雖然有助產士會輪流照看,但還是覺得太辛苦了)

澳洲公立醫院產後住院

(一般來說,如果是自然產大概都住院一天就能出院,甚至也有聽過幾小時就出院的,但剖腹產的話要待至少三天,這住院過程中會做許多檢查,像是胎兒狀況、傷口復原、抽血等,也會一直有人來教導哺乳、產後知識、協助復健等,雖然要在醫院待久一點,但換個角度想,其實也讓新手爸媽有更多來自醫療團隊的幫忙)

澳洲公立醫院食物
澳洲公立醫院食物
澳洲公立醫院休息室

(除了伴侶外,如果是一般訪客,要來探望也是可以的,但醫院限制訪客最多一次兩人,且一樣需在規定時間內才行(早上10點至下午1點、下午3點至晚上8點),如果有爸媽、親戚、朋友等都可以在時段內到訪,同樓層也有公共的用餐空間(但沒有餐廳),要外帶如月子餐等食物進來也是可以的,住院的病房一樣提供媽媽無限免費點餐,跟「等候病房」的菜單內容是一樣的)

澳洲公立醫院黃疸檢測

(小孩出生第二天,就會做黃疸檢測,我們的小孩有檢測出來,所以當天用了個類似光照的儀器包裹,大概在當日下午做檢測時就發現指數下降了)

澳洲公立醫院黃疸檢測

(就在我們都覺得第三天應該能出院時,在第三天早上再次做出院檢查時發現小孩的黃疸指數又升高了,所以這次直接用保溫箱加特殊光照的方式處理,也因為這台機器真的蠻大的,所以醫院幫我們轉介至單人病房,媽媽也間接得到了更放鬆的環境,終於不用跟別人共用病房了)

澳洲公立醫院單人病房

(之後第四天黃疸指數已經下降,但醫院建議再多待一天,所以直到住院的第五天早上,才終於再確認所有數據都正常後讓我們辦理出院,加上前面待產的兩天,這次在醫院待了1個禮拜,我們開玩笑說真的把澳洲健保用到極致了)

澳洲公立醫院文件
澳洲公立醫院試用品

(在住院時期最重要的是尿布一定要帶夠,醫院是不提供的,其他像是奶粉、免洗奶瓶等醫院則都會提供(所以暫時還沒有母奶也沒關係),另外醫院也會送蠻多嬰兒相關試用品,以及準備好一些文件及一本健康紀錄本(昆士蘭是紅色的,不同州可能不同),這本健康紀錄本是之後帶嬰兒去GP、打疫苗等都要攜帶的,必須要收好)

※返家以後,醫院會派人在大家出院後隔天、第4天、第15天左右家訪(可以跟他們溝通調整日期),確保新生兒及媽媽的狀況,並追蹤嬰兒成長狀況,有問題或需要協助的地方都能在這時提出,這點真的很棒,讓大家在產後還是有被支持的感覺,此外,從嬰兒出生後至6週前,有問題都能帶去Queensland Children's Hospital,而如果是媽媽有狀況(例如傷口破裂等),也跟陣痛時一樣,回到Mater Mothers' Hospital就對了!


5. 總結

這是我們在澳洲的第一胎,難免會有擔心,特別是聽到很多人都說公立醫院的品質普遍比私立醫院差(畢竟一分錢一分貨),說不緊張是騙人的,但其實實際體驗完整流程後(應該說是「超完整」的全餐流程了…),覺得澳洲公立醫院還是很不錯的,所有過程中遇到的醫生、助產士都很專業、細心、有耐心,所有事情都以孕婦及嬰兒的情緒、安全為第一優先,讓我們都很感謝整個醫療團隊,在事後我們都決定,如果有第二胎還是很願意在公立醫院生產,也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即將在澳洲生產的家庭做好準備,一起迎接澳洲的育兒生活!


Hao

台灣人、日本女婿、定居澳洲、自由行狂熱者,有超過10年的海外生活及旅遊經驗,如果你想看更多照片、影片,歡迎追蹤我!(私信不回覆個人旅遊問題,如有問題請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)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external-link

張貼留言

☞ 歡迎留言,我一定會回覆大家!
☞ 記得勾選「通知我」以接收信件提醒喔!

較新的 較舊
top

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